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底,商务部备案系统中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量为86915家,同比增长7.2%。其中,法人企业77367家,分支机构9548家,从业主体数量保持平稳增长。在2022年度营业额前100企业中,14家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超30%,其中3家超5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货代,全称为国际货物代理,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以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名义,接受货物托运人(发货人)或收货人的委托,代理办理各种国际贸易、运输和物流业务的企业。这些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订舱、报关、报检、运输、仓储、中转、拼箱等。
在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的定义中,国际货运代理是根据客户的指示,并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运输的人,其本身并不是承运人。但国际货代可以依这些条件,从事与运送合同有关的活动,如储货(也含寄存)、报关、验收、收款等。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是运输服务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整合国际运输全链条资源、促进国际物流降本增效、畅通国际商贸流通、服务外贸进出口发展的重要任务。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好于预期、实现了促稳提质目标,这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在众多行业和产品中,都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行业竞争优势不言而喻。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使传统外贸业务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跨境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国际货代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货物跟踪识别定位技术等列为鼓励类;《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将绿色物流枢纽、绿色物流园区建设等列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项目。这些政策将推动国际货代行业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在中国市场,中国外运、中远海控等国有企业以及顺丰、菜鸟等民营企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通过完善网络布局、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我国外贸在稳定规模与优化结构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条件与优势,这得益于多重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如同一条连接全球的经济纽带,不断拓展我国外贸的新空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实施,则为我国与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同时,中欧班列的持续运营并不断开辟新通道,不仅强化了中欧之间的贸易联系,更为国际货代物流行业提供了高效、稳定的运输保障。
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提升。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为国际货代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受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面临起伏和挑战,并不断调整开发新通道、推出新模式。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迈向高质量发展,货运代理正从传统单一业务模式向现代物流服务加速变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