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在全球健康消费浪潮与国内“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无糖饮料行业正经历从边缘品类向主流消费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消费者对糖分摄入的警惕性提升、肥胖及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加剧,叠加政策层面对减糖行动的持续倡导,共同推动无糖饮料成为饮料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驱动:顶层设计强化行业规范
国家层面,健康中国战略为无糖饮料行业提供长期政策支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糖”行动目标,要求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低于25克,直接推动无糖饮料替代含糖饮品的市场空间扩容。2025年新修订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进一步细化“无糖”“低糖”标准,强制标注糖含量及健康提示语,倒逼企业优化配方,加速行业规范化进程。地方层面,上海、深圳等地通过“健康示范餐厅”评选、社区健康宣教等活动,引导消费者形成低糖饮食习惯,为无糖饮料渗透创造社会基础。
(二)经济转型:消费升级与成本压力并存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中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为定价高于传统饮料的无糖产品提供经济基础。中研普华调研显示,超60%的消费者愿为“健康属性”支付溢价,推动高端无糖饮料市场快速增长。然而,原材料成本波动成为行业挑战:2025年PET塑料价格受国际原油市场影响呈现阶段性上涨,叠加赤藓糖醇等核心甜味剂产能区域性紧张,压缩中游企业利润空间。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布局上游原料基地(如自建茶园、代糖工厂)构建成本壁垒,中小企业则面临被整合或淘汰风险。
(三)社会变迁:代际需求分化与场景革命
消费群体代际特征显著: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将无糖饮料视为“社交货币”,追求“朋克养生”——既熬夜加班又注重成分健康,推动功能性无糖饮料(如添加GABA助眠成分、膳食纤维的肠道管理饮品)爆发式增长;新中产群体(30-45岁)偏好“清洁标签”产品,要求配料表简洁透明,催生无添加剂、天然代糖的高端线;银发族因慢性病管理需求,成为无糖养生茶、低GI饮品的核心用户。消费场景亦从日常饮用延伸至运动健身、办公提神、社交分享等细分领域,企业通过“气泡+果汁”“茶饮+益生菌”等跨界创新,实现场景化精准渗透。
(四)技术迭代:代糖革命与智能化生产
代糖技术经历三代升级:第一代人工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因安全性争议逐步退出主流市场;第二代糖醇类(如赤藓糖醇)凭借零热量、不升糖特性成为当前主流,但后苦味问题仍需工艺优化;第三代天然代糖(如阿洛酮糖、酶法改性甜菊糖苷)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口感与安全性突破,2025年阿洛酮糖在中国获批进入市场,其热量仅为蔗糖的10%且口感接近天然糖,成为行业技术竞争焦点。生产工艺方面,微胶囊包埋技术掩盖代糖异味、无菌冷灌装工艺保留活性成分、智能控温发酵技术缩短生产周期,共同推动无糖饮料从“减糖”向“健康功能载体”进化。
(一)竞争格局:双核驱动与多元拓展
无糖饮料市场形成“无糖茶饮+无糖碳酸饮料”双核格局。无糖茶饮赛道竞争激烈,东方树叶、三得利等品牌通过原叶冷泡、古法酿造等工艺创新提升溢价能力,2025年新品陈皮白茶、现焙茶香无糖茶等差异化产品持续抢占市场份额;无糖碳酸饮料则以“气泡+”策略开辟新战场,元气森林、可口可乐AH!HA!等品牌推出“气泡水+胶原蛋白”“气泡水+维生素”等跨界品类,满足年轻消费者对口感与功能的双重需求。此外,功能性无糖饮料(如能量补充、情绪管理、肠道健康)与植物基产品(如燕麦奶、椰子水)成为增长新引擎,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二)渠道变革:全渠道融合与下沉市场攻坚
线上渠道成为新兴品牌触达年轻消费者的核心入口,抖音电商、小红书等平台通过“内容种草+直播带货”模式,助力无糖饮料快速起量;线下渠道则通过便利店、商超、餐饮场景的高频曝光提升渗透率。企业构建“线上引流-线下转化-全渠道复购”闭环,例如东鹏特饮通过社区团购覆盖县域市场,2025年下沉市场销量占比达35%;农夫山泉在餐饮渠道推出大包装家庭装产品,精准匹配家庭消费场景。此外,即时零售(如美团买菜、叮咚买菜)凭借“线上下单、小时达”的便捷性,成为白领群体办公场景的首选渠道。
(三)区域分化:梯度渗透与本地化创新
消费普及呈现明显区域梯度:一线城市因健康意识领先、消费能力较强,成为无糖饮料核心市场,消费场景延伸至社交分享(如聚餐、派对);新一线城市(如成都、杭州)因年轻人口聚集与新消费品牌孵化,成为品类创新前沿阵地,涌现出果子熟了、茶小开等区域性新兴品牌;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处于消费启蒙阶段,消费者对无糖饮料的认知仍停留在“减糖”层面,但增长潜力巨大。企业通过本地化策略加速渗透,例如柚香谷在广西百色建设供应链基地,依托“百色一号”铁路专线构建“东盟-中国-北方”物流大通道,快速对接北方及东南亚市场。
(一)功能化:从“减糖”到“健康解决方案”
无糖饮料将进一步承载健康功能,细分出能量补充、情绪管理、肠道健康、美容养颜等场景化产品。例如,添加γ-氨基丁酸(GABA)的助眠气泡水、富含膳食纤维的肠道管理茶饮、含有透明质酸钠的“口服美容”饮品等,通过精准匹配消费者痛点实现差异化竞争。企业需建立“场景实验室”,通过消费者洞察与快速迭代开发爆品,例如蒙牛推出的益生菌柠檬茶,结合益生菌健康属性与传统柠檬茶口感,主打“清爽解腻+肠道健康”双重功效。
(二)高端化:天然原料与环保包装成标配
高端市场占比将突破30%,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动力。产品层面,企业采用可降解瓶身、铝罐等环保包装,添加稀有人参皂苷、胶原蛋白肽等稀缺成分提升溢价能力;品牌层面,通过讲述健康理念与情感故事(如联名国潮IP、赞助电竞赛事)超越单纯产品竞争,例如百事可乐携手《黑神话:悟空》推出联名产品,强化年轻群体品牌认同。
(三)技术驱动:AI定制与生物技术突破
AI与大数据应用将重塑研发逻辑,企业通过分析消费者基因数据、代谢特征与健康需求,实现C2M反向定制,开发个性化营养方案。生物技术则催生更优质代糖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天然甜味剂,或利用酶工程技术优化现有代糖口感与稳定性。此外,智能化生产(如智能控温发酵、数字化供应链)将提升生产效率与柔性响应能力,例如东鹏特饮通过AI算法预测销量并动态调整生产计划,降低库存成本。
(一)聚焦细分赛道:功能性与植物基产品
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功能性无糖饮料(如添加益生菌、维生素、氨基酸)与植物基产品(如燕麦奶、椰子水),这两大领域附加值高、消费粘性强,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例如,GNC在营养功能性领域以“科学配方+场景细分”抢占市场,北纬N47°植物酵素乳通过发酵工艺将植物酵素与乳品结合,打造“轻养生”新体验。
(二)布局产业链核心环节:上游原料与智能生产
上游原料环节,甜味剂、天然植物提取物(如茶叶、水果)的规模化种植与加工具备投资潜力,企业可通过建立稳定供应链降低成本;中游生产环节,智能化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的升级需求旺盛,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下游渠道环节,即时零售、无人零售等新兴渠道布局,以及冷链物流的完善,将为无糖饮料快速配送与市场下沉提供支持。
(三)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与品牌溢价
选择具备持续创新能力与品牌积淀的标的:一是研发能力,企业需在甜味剂复配技术、功能性成分应用技术等领域建立壁垒;二是品牌差异化,通过讲述健康故事、联名国潮IP等方式超越价格竞争;三是供应链整合能力,向上游延伸或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以稳定成本、保障品质。例如,元气森林凭借赤藓糖醇配方与精准营销快速崛起,东鹏特饮通过“大单品突破+渠道下沉”模式实现全国化布局,均为典型案例。
如需了解更多无糖饮料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