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然资源部作为深地经济政策的核心制定者,在“十五五”规划中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2025年世界标准日期间,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加快抢占深地等新兴产业标准化制高点”,标志着深地经济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体系。这一决策源于对资源安全、技术自主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考量,与“深海”“深空”共同构成三大战略前沿领域。
核心政策聚焦技术标准制定与产业规范引导。一方面,推动深地钻探、装备制造、资源评估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建设,例如《深地钻井数据采集与传输》标准的实施,为行业提供技术基准;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如中央财政500亿元“海洋(深地)新质生产力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深地领域集聚,形成“技术突破—标准输出—产业落地”的闭环。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资源富集区推进试点工程。例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深地资源核心区,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吸引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布局超深井项目;长三角地区则依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推动盐穴储能、深层地铁等创新应用。这种“中央统筹+地方落地”的模式,加速了深地经济从政策到产业的转化。
深地经济行业机会分析
技术驱动: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深地经济的技术突破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钻探装备国产化,如万米自动化钻机、耐220℃高温钻头等“大国重器”的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二是智能监测系统,通过量子传感、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地下构造的毫米级精度探测;三是材料科学创新,超硬金刚石、钛合金等极端环境材料的突破,为深地开发提供了“牙齿”与“骨骼”。这些技术成果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更重构了全球深地产业竞争格局。
需求驱动:资源安全与城市发展的双重刚需
浅部资源枯竭倒逼开发向深部延伸。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长期超70%,而地下8000米以深区域蕴藏着全国80%以上的油气资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锂、钴等矿产的需求激增,但浅部储量仅能支撑15年,深部开采成为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城市地面利用率接近35%,上海、广州等超一线城市通过地下200米综合体开发,可节省1200亩地表土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分析
产业链环节:从资源开发到生态服务的全链条机遇
深地经济覆盖“资源开发—空间利用—技术支撑”三大环节。上游勘探装备领域,超硬材料、耐高压设备等细分市场增速显著;中游工程建设领域,深层地铁、盐穴储能等项目带动地下空间开发需求;下游运营服务领域,智能监测、生态修复等新兴服务模式涌现。例如,苏盐井神利用盐穴建设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单穴容量达百万千瓦级,契合“双碳”目标下的新型储能需求。
市场前景:万亿级赛道的结构性扩张
据预测,2030年全球深地经济规模将突破25万亿美元,中国“十五五”期间年市场体量有望达3-5万亿元。这一增长具有结构性特征:资源开发领域,深层油气产量占比将从2025年的15%提升至2030年的35%;地下空间领域,城市地下综合体建设投资将超万亿元;装备制造领域,超深井钻机、智能监测系统等高端产品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深地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市场”双轮驱动,孕育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深地经济行业投资创业分析
当前市场聚焦四大方向:一是超硬材料,如金刚石钻头、立方氮化硼等,其性能直接决定钻探效率与成本;二是深地能源开发,超深油气井钻探技术突破带动装备与服务需求;三是深地矿产装备,无人采矿机、智能掘进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成为降本增效关键;四是深地空间利用,盐穴储能、深层地铁等创新应用场景拓展。创业者需结合自身资源,选择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旺的细分领域切入。
商业模式:从产品到生态的价值跃迁
深地经济的商业模式正从“设备销售”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例如,石化机械通过提供从钻头到固井压裂设备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中石化川渝天然气基地,降低作业成本30%;中化岩土在储能盐穴与地下停车场建设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实现地下空间开发全链条覆盖。未来,具备技术整合能力与生态协同能力的企业,将通过提供“勘探—开发—运营”一体化服务,构建竞争壁垒。
风险控制:技术、成本与政策的平衡术
深地经济投资需警惕三大风险:一是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如耐高温材料、智能监测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滞后;二是开发成本高于预期,深地项目投资强度大,需通过规模化应用分摊成本;三是政策落地进度放缓,需密切关注地方配套政策与标准体系的完善情况。创业者可通过多元化技术储备、与龙头企业合作、参与政策试点等方式,降低风险敞口。
发展路径:技术积累与场景渗透的双重突破
短期(1-3年)应聚焦技术积累,通过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如“深地塔科1井”项目)提升技术成熟度;中期(3-5年)需拓展应用场景,从资源开发向城市地下空间、科研实验等领域延伸;长期(5年以上)需构建全球化运营能力,通过技术输出与服务外包,参与国际深地市场竞争。例如,中信重工通过“超深竖井全断面掘进机”填补国内空白,已参与多个国家深地资源项目,为国际化布局奠定基础。
深地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从“概念”迈向“产业化”。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投资风口。创业者需把握“技术自主化、服务主导化、绿色低碳化”三大趋势,在万亿级赛道中抢占先机。
如需获取完整版报告及定制化战略规划方案,请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