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消费理念日益多元化,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标准更加严格。如何让老年人度过幸福晚年,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养老护理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健康监护和心理支持等服务,旨在帮助老年人保持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其日常生活和健康需求。这包括日常起居的照顾、健康监测、身体康复、心理慰藉等多个方面,确保老年人得到全面细致的关怀。
目前国内老年护理服务已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居家养老作为主流模式,仍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青睐;社区养老通过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务;机构养老则专注于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康复服务。
养老护理产业链呈现纵向深化特征:
上游:以医疗设备、康复辅具、智能硬件为主。智能护理床、健康监测设备等产品渗透率提升,但高端设备仍依赖进口。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国产化率在中低端领域显著提高。
中游:涵盖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居家养老依托“互联网+护理”试点,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健康数据实时监测;社区养老以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整合医疗与生活服务;机构养老则面临公办与民办机构供需失衡问题,民办机构床位闲置率较高。
下游:直接面向老年群体,需求呈现分层化。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400万,对专业护理依赖度高;健康老人则更关注文化娱乐、旅居养老等增值服务。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供给端仍面临多重挑战:
护理人员缺口: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对诸多挑战。例如,养老护理员等专业人才市场缺口较大,人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为加快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但面对巨大的需求缺口,养老人才队伍的建设任务仍然艰巨。日前,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专项政策文件,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服务供给不足:智能硬件、适老化改造产品种类有限,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例如,适老化食品、辅助器具的市场渗透率不足15%。
区域发展失衡:华东、华南地区因经济水平较高,养老服务设施密度与质量领先;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与服务标准化缺失问题。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中国养老护理行业正处于从“量”到“质”转型的关键期。政策红利释放与市场需求扩容为行业奠定增长基础,但结构性矛盾仍制约发展效能。一方面,公办机构“一床难求”与民办机构“空置率高”并存,反映资源配置机制需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智慧养老虽前景广阔,但技术应用碎片化、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老龄化区域差异加剧了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中西部省份如何突破资金与人才瓶颈成为破局重点。未来,行业需在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深度融合等领域持续突破,以实现从“生存型养老”向“品质型养老”的跨越。
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在政策、科技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成就看,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模式逐渐成熟,康复辅具与医疗器械国产化率提升,标志着产业基础逐步夯实。然而,护理人才短缺、区域发展失衡、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痛点仍需攻坚。
展望未来,行业需聚焦四大方向:一是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社区、机构服务协同发展;二是加强职业培训与权益保障,构建稳定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三是加速科技与传统服务融合,通过智能设备与数据平台提升效率;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随着“银发经济”战略的深化与人口结构变迁,养老护理行业将不仅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柱,更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想要了解更多养老护理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