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双碳”目标深化实施及“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的驱动下,中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算量计价向全周期智能管控的深刻转型。技术迭代、服务模式创新与国际化拓展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行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数字化服务占比超六成。
一、行业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标准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住建部《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要求2025年前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推动行业标准化程度显著提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均带动超10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更新行动计划覆盖12万个老旧小区,为行业提供稳定需求。同时,“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建筑标准全面升级,碳排放测算、节能效益评估等新兴领域成为刚性需求,促使行业向低碳化转型。
(二)经济环境:基建投资结构优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交通、能源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9%,带动大型项目造价咨询需求。房地产领域转型中,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项目占比提升至40%,推动服务模式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区域市场呈现差异化特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技术优势与项目密度保持领先,成渝双城经济圈通过装配式建筑专项咨询形成差异化竞争,中西部地区受益于“陆海新通道”战略,交通枢纽类项目投资增速达东部地区的2.3倍。
(三)技术环境:数字化工具重构服务逻辑
BIM技术渗透率从2020年的28%跃升至2025年的65%,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动态管控。人工智能在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使土建算量效率提升400%,误差率控制在1.5%以内。区块链技术通过变更签证实时上链,将合同纠纷率降低30%。头部企业通过构建“BIM+大数据+AI”技术中台,形成覆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推动行业毛利率提升。
(一)竞争格局:三足鼎立与差异化突围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当前市场呈现“国有咨询企业、外资机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格局。国有企业占据政府项目主导地位,依托政策资源与全产业链优势布局大型基建项目;外资机构在跨国工程领域保持竞争力,但本土化适配能力成为发展瓶颈;民营企业则在商业地产板块形成比较优势,通过并购整合提升市场份额。区域市场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中西部地区增速显著,形成特色服务集群。
(二)需求结构:从单一服务到全周期管控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渗透率从2020年的32%提升至2030年的58%,推动行业从单一服务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头部企业通过整合招标代理、合同管理、造价鉴定等业务,实现单项目平均收费大幅提升,溢价能力显著增强。衍生业务需求增长显著,工程法律咨询、项目风险金融化等服务收入占比预计大幅提升。例如,通过期货套保等金融工具锁定材料价格波动,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细分市场:绿色化与智能化成为新增长极
绿色建筑咨询领域,随着新建项目全面纳入碳排放造价专篇,绿色建材价格数据库、碳足迹追踪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标配。具备LCA认证、碳足迹核算资质的企业通过开发绿色建材价格数据库,将造价测算效率大幅提升,成功绑定多个城市更新项目。新能源领域,光伏电站EPC造价咨询、风电项目成本管控等业务年增速超40%,成为行业新增长极。
(一)技术融合:从数据驱动到智能决策
未来五年,行业将进入“智能算量、动态成本管控、碳成本测算”标配化阶段。AI算法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可自动识别图纸中90%以上构件;区块链技术实现工程支付结算实时上链,审核成本降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纳入造价体系,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转型。SaaS化服务模式按项目收费,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数据中台整合全链条数据,提升决策效率。
(二)服务延伸:从成本管控到价值创造
全过程工程咨询占比持续提升,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成本管控嵌入项目全生命周期。例如,在EPC项目中,通过BIM造价云平台实现设计、施工、运维数据贯通,将项目IRR提升。未来,衍生业务需求增长显著,工程法律咨询、项目风险金融化等服务收入占比预计大幅提升。企业通过期货套保等金融工具锁定材料价格波动,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国际化拓展:从标准输出到本地化运营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海外工程造价咨询市场规模占比从2025年的5%提升至2030年的12%。中资企业通过输出中国造价体系、建立本地化合资公司等方式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例如,在东南亚某国,通过与本地建筑企业合作,承接多个数据中心造价咨询项目,签约额实现大幅增长。但需应对国际咨询公司的竞争压力,企业需提升国际工程标准转化能力与本地化运营经验。
(一)聚焦绿色建筑咨询:政策驱动下的刚性需求
当“双碳”目标成为硬约束,绿色建筑造价咨询正从可选服务变为必需品。标准升级推动新建项目全面执行绿色标准,老旧小区改造中节能改造占比大幅提升,带动绿色建材价格数据库、碳足迹核算等需求激增。技术壁垒方面,需具备LCA认证、碳足迹核算等资质,目前合格机构不足市场需求的特定比例,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投资者可关注在碳足迹测算工具开发、绿色建材价格数据库建设等领域布局的科技型企业。
(二)布局数字化服务:技术整合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是行业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到2030年,行业数字化渗透率将大幅提升,其中SaaS化服务将成为主流。基于百万级项目数据训练的造价大模型,预测准确率较传统方法大幅提升,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AI造价系统、掌握造价大数据的企业,此类企业估值增速较传统企业高出40%。
(三)拓展海外市场:标准转化与本地化运营并重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海外业务成为新增长极。到2030年行业海外收入占比将大幅提升,重点布局东南亚、中东市场。关键机会在于标准转化,将中国造价体系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本地化运营方面,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利用其市场资源与政策优势快速切入目标市场。投资者可关注在东南亚、中东市场建立合资公司、输出中国造价体系的中资机构。
(四)区域协同策略:东部研发与中西部服务结合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技术优势与项目密度保持领先,中西部地区受益于“陆海新通道”战略,交通枢纽类项目投资增速显著。建议采取“东数西算”区域协同策略,在东部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中西部设立属地化服务机构,降低获客成本并提升利润率。例如,某企业在成都设立区域服务中心,通过属地化团队覆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项目,实现业务快速增长。
如需了解更多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