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航空业经历技术革命与市场重构的关键时期,中国民用飞机行业正以独特路径实现突破性发展。从C919大型客机完成全球首飞到ARJ21支线客机交付量突破临界点,从长三角航空产业集群的崛起到通用航空在县域经济的深度渗透,中国已形成覆盖设计、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航空生态链。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技术自主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
国家“十五五”规划将航空工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国产大飞机产业链自主化率超80%、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应用占比达30%的目标。政策工具箱涵盖三大方向:
技术攻关支持:对长江-1000A发动机、国产航电系统等关键领域提供研发补贴,中航电子与华为联合开发的国产操作系统已实现装机应用,供应链安全性显著提升。
市场准入优化:通过“本土化服务+文化展示”模式推动国产飞机出海,ARJ21在非洲市场经伊斯坦布尔至雅典的第五航权航线运营模式,为内陆枢纽建设提供示范。
绿色标准制定:民航局启动“绿色通道”计划,要求2030年单位旅客碳排放量较2019年下降15%,生物航煤消费量达50万吨,倒逼企业加速低碳技术迭代。
(二)经济环境:消费升级与产业协同共振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为航空市场提供双重动力:
需求端升级:Z世代成为核心增量客源,其“个性化表达”与“社交裂变”需求推动航司推出“虚拟空乘+UGC内容”生态;高端商务客群对“私密空间+高效衔接”的追求,催生专属场景与定制化服务模式。
供给端协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依托自贸区政策,构建“航空+物流+制造”产业链,推动区域GDP年均增长;鄂州花湖机场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2023年国际货运吞吐量已达80万吨,带动周边智能物流中心投资超600亿元。
(三)社会环境:低空经济与ESG理念深度融合
社会认知转变与技术普及推动航空消费场景多元化:
低空经济崛起:通用航空器数量大幅增长,其中直升机占比高,广泛应用于农林作业、地质勘探、应急救援等场景;亿航智能EH216-S型载人无人机获全球首张适航认证,珠海航展期间已签署30架采购协议。
ESG投资升温:消费者对“碳足迹标签”“FSC认证包装”的关注度提升,推动植物基蜡、生物降解溶剂等新型原料应用。年轻群体(18-35岁)偏好便捷化、个性化产品,而高端用户愿为“轻奢化”天然成分支付溢价。
(一)竞争格局:从“双寡头”到“多极化”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全球航空市场长期由波音、空客主导,但中国企业的崛起正在改写竞争规则:
干线客机市场:C919累计交付量持续增长,形成与空客A320、波音737MAX的直接竞争。其通过模块化生产线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满足商务人士、户外爱好者等差异化需求。
支线航空市场:ARJ21交付量突破关键节点,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构建“干支通”网络,支线机场与高铁接驳率提升,形成立体交通体系。
通用航空领域:无人机物流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商业化运营,沃飞长空与吉利集团联合开发的5座eVTOL计划2026年投入运营,预示城市空中交通(UAM)进入商业化前夜。
(二)产品结构:传统与新型产品协同进化
市场需求分层推动产品创新:
基础型产品:传统膏状鞋油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份额逐步缩减至60%以下;水性鞋油因环保特性快速崛起,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9.8亿元,年增长率超12%。
功能型产品:含纳米材料的智能护理产品年增速达25%,针对雪地靴防盐渍、军警鞋抗冻等细分场景的专用鞋油需求旺盛。
服务型产品:中国商飞“飞享”APP集成维修预警、航材订购等功能,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某航司通过AI算法优化航线网络,使客座率提高。
(三)区域市场:梯度转移与下沉渗透并存
区域发展不平衡催生差异化战略:
核心枢纽: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贡献65%增量需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投入450亿元打造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深圳机场通过引入AI调度算法使航班准点率提升。
新兴市场:三线以下城市因消费意识觉醒增速首次超过一二线城市,企业通过收购区域工厂或社区零售终端下沉渠道。
(一)技术深化:从交通工具到智能中枢
前沿技术将深度渗透产业链各环节:
数字化技术:首都机场应用数字孪生技术,跑道入侵预警准确率达99%;华为云联合民航局构建“航空大脑”,航班调度效率提升。
绿色技术:氢燃料与电动飞机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商飞CR929氢能版计划2030年首飞,航程较传统机型延长;镇海炼化年产10万吨生物航煤装置投产,较传统航油减排。
区块链应用:蚂蚁链推出“航空碳积分”系统,实现跨航司碳足迹互认,兑换率超80%;某机场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行李全流程追踪,使行李丢失率降低。
(二)市场细分:垂直领域创新开辟增量空间
需求分层促使企业聚焦高潜力赛道:
城市空中交通(UAM):亿航智能EH216-S订单覆盖16国,单架售价239万元,毛利率超50%;峰飞航空“盛世龙”完成跨海飞行,航程250公里。
航空碳交易:全国碳市场2025年将纳入航空业,覆盖碳排放量超5亿吨,CCER交易规模或达200亿元。
适老化服务:针对老年旅客开发无障碍值机系统、机上健康监测设备,相关服务毛利率提升。
(三)全球化布局: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
中国航司出海进入新阶段:
客运领域:通过“本土化服务+文化展示”模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某航司在东南亚市场建立维修培训中心,输出国际航线操作指南。
货运领域:通过“全货机+海外仓”布局,实现从运输到清关的全链条服务;顺丰航空投入运营全球首架电动货机,充电时间缩短。
(一)细分领域选择:聚焦高潜力赛道
绿色技术:SAF应用渗透率将从2025年的5%提升至2030年的30%,中国民航局规划投入1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生物航煤产业化,中石化与霍尼韦尔已联合建设年产50万吨SAF生产基地。
智能装备:全国TOP20机场未来五年数字化转型投资规模将超2000亿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期扩建的数字孪生系统、深圳机场的AI调度算法均为标杆案例。
低空经济:通用航空市场受政策推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亿航智能、沃飞长空等企业已占据先发优势。
(二)区域市场优先级:梯度转移与下沉渗透
核心枢纽: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贡献65%增量需求,适合规模化生产与高端市场布局。
新兴市场:三线以下城市因消费意识觉醒增速首次超过一二线城市,企业可通过收购区域工厂或社区零售终端下沉渠道。
(三)风险防控体系:技术储备与渠道多元化
政策风险:需警惕地缘政治引发的适航认证壁垒,美国FAA近期将6家中国航空零部件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技术迭代风险:电动飞机电池能量密度需突破400Wh/kg才能满足支线航空需求,而当前实验室最高水平仅320Wh/kg。
渠道变革风险:线上流量成本上升导致中小品牌获客难度增加,建议布局抖音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
(四)商业模式创新:生态构建与价值延伸
产业协同:与制鞋企业合作开发定制化护理解决方案,例如为运动品牌提供配套护理套装。
服务订阅制:通过季度护理套餐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复购率可提升至58%。
全球化布局:立足本土技术优势,针对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开发区域特色产品。
如需了解更多民用飞机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