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深度融合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旅游纪念品行业正经历从“商品交易”向“文化体验”的范式转变。作为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载体,纪念品不仅是旅行的物质见证,更成为传播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当前,行业面临技术革新、需求升级与全球化竞争的多重挑战,亟需通过文化赋能、科技重构与生态整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旅游纪念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供需错位:文化浓度与消费需求的失衡
当前旅游纪念品市场呈现“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传统以批量生产、符号堆砌为主导的纪念品模式逐渐式微,消费者调研显示,超七成游客认为纪念品“缺乏新意”,主要痛点在于设计端脱离市场需求、生产端依赖低端代工。例如,部分景区商店的钥匙扣、冰箱贴等产品同质化严重,既无文化深度,也缺乏实用价值,导致“游客不愿买、商家不愿卖”的双向困境。
这种供需错位在区域市场中尤为突出。以山东、陕西等传统旅游大省为例,其纪念品企业密集但差异化竞争力不足,产品多集中于非遗转化、IP联名等细分领域,如敦煌文创、故宫周边等,但覆盖面有限。相比之下,年轻群体更偏好兼具文化内涵与科技感的数字伴手礼(如虚拟IP、AR明信片),而中高端市场则关注手工精制品与限量款,需求分层趋势显著。
(二)渠道割裂:线下体验与线上转化的断层
销售渠道的割裂进一步制约行业发展。线下场景中,景区商店因租金成本高、产品更新慢,难以满足游客即时性、体验性需求;线上平台虽能覆盖全国,但缺乏场景化互动,消费者“看图下单”的决策模式导致转化率偏低。例如,某文创品牌曾尝试通过直播销售纪念品,但因无法还原产品文化细节,退货率较高。
渠道整合的尝试已初见端倪。部分企业通过“线下体验+线上复购”模式延长消费链条,如在景区设置文创体验店,游客可现场参与制作,再通过小程序定制专属产品,实现“所见即所得”的闭环。此外,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为纪念品出口提供了新渠道,东南亚、欧洲和北美成为主要出口市场,“熊猫玩偶”“中国结”等传统特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
(三)创新滞后:技术融合与生态整合的缺失
尽管区块链、3D打印等技术已应用于防伪溯源和个性化定制,但多数企业仅将其作为“营销工具”,未真正融入产品核心价值。例如,部分纪念品虽采用AR技术,但内容设计粗糙,仅能播放短片,未能通过技术强化文化叙事,导致消费者“尝鲜后弃用”。
行业“小散乱”格局突出,产业链上下游割裂严重。设计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生产端依赖低端代工,销售端缺乏品牌整合能力。例如,某非遗传承人设计的刺绣文创产品,因未与渠道商合作,仅能在本地市场销售,难以扩大影响力。生态整合的探索正在进行,政府牵头成立区域性文创联盟,整合设计师、工匠、渠道商资源;企业通过跨界联名(如景区×动漫IP)吸引年轻客群,提升产品溢价。
(一)需求端:老龄化与年轻化双轮驱动
全球人口结构变迁为旅游纪念品市场提供长期动力。老龄化社会下,银发族对健康养生、文化怀旧类纪念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而Z世代对国潮文化的追捧,则推动个性化、社交化纪念品的爆发。例如,针对年轻群体的考古盲盒、国风手账本等产品,通过“开箱体验+社交分享”模式,复购率较传统纪念品显著提升。
消费升级趋势下,游客对纪念品的需求从“物理留存”升级为“情感共鸣”与“社交传播”。中高端市场更关注产品的文化叙事能力与稀缺性,如限量版非遗工艺品、艺术家联名款等;而大众市场则倾向高性价比的实用型纪念品,如融合地方特色的茶具、文具等。这种需求分层促使企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耕细作”,通过差异化产品满足多元需求。
(二)供给端: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重塑竞争格局
技术革新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3D打印技术使小批量、高复杂度的定制生产成为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区块链技术解决版权保护与防伪溯源难题,提升消费者信任度;AI个性化推荐系统则通过分析游客行为数据,优化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例如,某企业通过AI算法预测热门IP,提前布局联名款开发,上市首月销售额突破预期。
生态协同方面,头部企业通过“设计—生产—营销”一体化布局构建护城河。例如,某文创品牌与景区、非遗工坊深度合作,从文化IP挖掘到产品落地全程把控,同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内容营销,形成“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闭环。此外,政策层面为行业转型提供支撑,文旅部等八部门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鼓励非遗活化与IP商业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拟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三)区域市场:差异化竞争与全球化布局
区域市场呈现“东部引领、中部崛起、西部潜力”的分化格局。东部地区凭借经济发达与旅游业成熟优势,市场规模最大,以上海、北京、浙江等省份为代表,文创产品开发水平领先;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南、湖北等省份,受益于高铁网络完善与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增速较快;西部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省份,凭借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国纪念品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市场。例如,某企业在东南亚设立本地化生产基地,结合当地文化推出定制化产品,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覆盖欧美市场,出口额年均增长显著。国际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推动“熊猫经济”“汉服文化”等IP走向全球。
(一)文化价值深化:从“符号消费”到“价值共鸣”
未来纪念品将承担更重的文化传播使命,通过“小物件”讲述“大故事”。例如,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庆等元素融入产品设计,让游客在购买中理解文化内涵;或开发“城市记忆”IP联名款,通过故事营销增强情感联结。文化创意产品将成为主流,推动行业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非遗活化与IP商业化将持续升温。企业可通过与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具有独家文化资源的纪念品,同时利用动漫、游戏等年轻化IP吸引新生代消费者。例如,某品牌与故宫合作推出“宫廷猫”系列文创,结合萌宠经济与历史文化,上市后成为爆款。
(二)技术驱动创新: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全面渗透
智能导览手环、数字藏品等新形态产品,将推动“线下体验+线上消费”闭环的形成。VR技术可让游客在购买前虚拟体验产品效果,如通过VR扫描景点生成专属纪念品;大数据分析则帮助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例如,某企业通过分析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数据,开发出符合年轻群体审美的国潮风纪念品,上市后销量领先。区块链技术将解决版权保护与防伪溯源难题。数字藏品(如景区NFT)既能吸引科技爱好者,又能开辟二次销售市场。例如,某景区推出的数字门票NFT,结合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数字文物”。
(三)可持续发展:绿色材料与循环经济的实践
环保材料应用将响应绿色消费趋势。可降解包装、竹制工艺品等绿色纪念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符合ESG投资导向。例如,某企业推出的“竹制冰箱贴”,采用天然竹材与环保涂料,上市后受到欧美市场青睐。循环经济模式将推动行业资源优化。企业可通过“以旧换新”“纪念品回收计划”等活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品牌回收游客闲置的纪念品,经过翻新后二次销售,既减少浪费,又提升品牌社会形象。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