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重要的贵金属消费领域,黄金饰品行业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现代消费升级与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黄金饰品作为珠宝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其独特的装饰价值受到消费者喜爱,还因其保值增值功能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行业经历了显著的市场波动。中国黄金协会发布数据称,2025年上半年,我国黄金首饰消费量199.826吨,同比下降26.00%。从历史数据来看,黄金首饰作为黄金消费的主要领域之一,长期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随着金价的持续上涨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其市场表现出现了明显的疲软。
中国黄金协会表示,高金价抑制黄金首饰消费,但轻克重、设计感强、附加值高的首饰产品仍然受青睐,这类产品使得商家盈利情况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痛金”近期在年轻群体中迅速走红。所谓痛金,是指黄金饰品与动漫、游戏等二次元IP联名的新兴消费品,在年轻群体中较受欢迎。
年轻人迷上“二次元”黄金
中国黄金协会发布数据称,2025年上半年,我国黄金消费量505.205吨,同比下降3.54%。在黄金消费整体疲软的行业环境下,这类二次元联名黄金,正成为多家金饰品牌的增长点。2025年,周大福凭Chiikawa联名曾2小时售罄。
世界黄金协会在《2025中国金饰消费者洞察》中提到,年轻消费者金饰拥有率较高,其中18—24岁消费者的金饰拥有率高达62%。中国黄金协会在近期发布的《中国黄金首饰市场报告2024》中指出,年轻消费群体的购买力提升,为黄金消费增长激发活力。作为当下黄金首饰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人更敢于消费,在经济继续稳固回升的形势下,年轻一代购买力的提升,也将有助于黄金首饰消费的持续增长。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近几年,周大福、老凤祥等黄金珠宝龙头企业,都密切关注“Z世代”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偏好,并与全球知名IP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满足当前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老凤祥与圣斗士星矢合作,老庙黄金推出天官赐福系列,周生生联合三丽鸥,曼卡龙则选择盗墓笔记。
价格方面,“痛金”产品溢价明显。品牌联名产品价格通常是金价的2-3倍。与此同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IP黄金类商品成交同比增长294%。今年4月,有平台专门为“IP黄金”设立独立类目。在黄金消费整体疲软的环境下,二次元联名黄金成为多家品牌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复苏与消费观念升级,消费者对黄金饰品的需求从传统保值转向文化表达与个性彰显,行业呈现“复古设计与现代审美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协同”“科技赋能工艺升级”的新特征。同时,国际品牌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国内品牌通过差异化竞争巩固优势,市场竞争从价格战转向品牌力、设计力与服务力的综合较量,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
多维力量重塑行业生态
1. 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的攻守博弈
国内黄金饰品品牌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下沉市场渗透,形成了较强的消费者黏性。部分头部品牌通过“国潮IP联名”“非遗工艺创新”等策略,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推出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感的产品,成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与此同时,国际珠宝品牌依托百年品牌积淀与全球化设计资源,聚焦高端市场,主打钻石镶嵌、轻奢饰品等细分领域,通过开设高端精品店、跨界艺术合作等方式提升品牌溢价。双方竞争焦点逐渐从产品本身延伸至品牌故事、场景体验与会员服务体系的构建。
2. 区域品牌的差异化突围
在一二线市场被头部品牌占据的背景下,区域品牌通过“本地化服务+细分需求满足”寻求突破。例如,部分南方品牌深耕婚嫁市场,推出定制化婚庆套系,提供从设计咨询到售后保养的全流程服务;北方品牌则侧重黄金饰品的厚重质感与保值功能,迎合中老年人消费偏好。这类品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压缩中间环节成本,在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三四线城市保持竞争优势,形成与全国性品牌互补的市场格局。
3. 新兴品牌的“互联网+”破局
依托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崛起的新兴品牌,以“极致性价比”“快时尚迭代”为标签,快速切入年轻消费市场。它们通过直播带货、KOL种草等方式降低获客成本,采用“小单快反”的柔性生产模式,紧跟潮流趋势推出轻量化、个性化饰品,例如3D硬金工艺制作的卡通吊坠、星座主题首饰等。尽管这类品牌面临品牌认知度不足、复购率较低的挑战,但其灵活的市场响应能力与数字化运营经验,正倒逼传统品牌加速线上渠道布局与组织架构改革。
从“保值刚需”到“情感消费”
1. 消费群体代际更替与需求分层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后,黄金饰品消费呈现“年轻化、场景化、多元化”特征。年轻消费者不再将黄金饰品视为单纯的“保值品”,而是表达自我风格的“时尚配饰”,更青睐设计简约、工艺精致的“日常轻奢款”,例如18K金锁骨链、古法金素圈戒指等。与此同时,中高端消费群体追求“收藏级黄金饰品”,对工艺复杂度、设计师背书、文化稀缺性提出更高要求,推动行业向“文化奢侈品”赛道延伸。此外,下沉市场中老年消费者仍注重黄金的保值属性,偏好克重较大的传统足金饰品,形成多维度需求并存的市场结构。
2. 设计创新与文化价值融合
“国潮”风的兴起推动黄金饰品从“同质化”向“文化赋能”转型。品牌纷纷挖掘传统文化IP价值,例如将敦煌壁画、故宫纹样、生肖图腾等元素融入设计,推出“古法金”“新中式”系列产品。部分品牌还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复兴錾刻、花丝、珐琅等传统工艺,通过“工艺故事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某品牌推出的“花丝镶嵌石榴花吊坠”,不仅采用濒临失传的花丝工艺,还以“石榴多子”的吉祥寓意直击婚嫁消费痛点,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3. 购买渠道与消费场景拓展
线上渠道成为黄金饰品销售的重要增长极,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品牌官网、社交电商等多触点获取产品信息,线下门店则承担起“体验中心”与“服务枢纽”的角色。品牌普遍推行“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线下试戴+线上下单”的全渠道融合模式,提升消费便捷性。此外,消费场景从传统的“节日送礼”“婚嫁刚需”向“日常佩戴”“自我犒赏”延伸,例如“职场通勤系列”“旅行纪念款”等场景化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拓宽了黄金饰品的消费频次与应用边界。
从市场竞争到消费趋势的演变,折射出中国黄金饰品行业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碰撞、存量与增量交织”的转型期。一方面,品牌竞争的升级倒逼企业在设计、工艺、渠道等环节持续创新;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分层化与个性化,要求行业从“标准化生产”转向“柔性化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将成为打破同质化竞争、引领行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想要了解更多黄金饰品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