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文旅“十五五”规划:以“科技+文化”重构文旅产业生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足于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明确将文旅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锚定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规划以“科技赋能”与“文化铸魂”为核心驱动力,提出“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战略,旨在打破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路径,通过数字技术重构文旅产品形态与消费场景。
一、发展现状:资源禀赋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突破
1. 文化遗产活化成效显著
安徽省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通过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与文化展馆建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武王墩墓考古、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凌家滩、双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长江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加速推进。黄梅戏文化创新发展方面,安庆市打造戏曲名城,出版《黄梅戏曲本典藏》丛书,百场黄梅戏巡演覆盖百家景区,形成“戏曲+非遗+民俗”的沉浸式体验模式。
2. 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安徽省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三大核心旅游圈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聚焦休闲度假与康养产业,合肥都市圈主打科创文化休闲游,大别山区域深化“红绿交融”主题线路。同时,启动皖北旅游大环线建设,整合亳州中医药文化、宿州恐龙地质遗迹等特色资源。截至2025年,全省4A级以上景区智慧化覆盖率达90%,重点景区导游词标准化升级工程全面完成,游客服务体验显著提升。
1. 国内市场:品质化与多元化需求凸显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安徽省旅游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游客需求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文化娱乐、研学教育、健康养生等新兴消费占比提升。例如,“驾游安徽”“研学安徽”品牌通过整合自驾线路与徽文化研学课程,吸引中高端客群;夜间文旅经济通过灯光秀、实景演出等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此外,低空旅游、房车营地等个性化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 入境市场:国际影响力与品牌认知度提升
安徽省入境游市场潜力加速释放,2024年入境人次与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94.8%、124.1%,增速居全国前列。这一增长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品牌营销强化,通过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美好安徽与世界对话”等活动,构建全球营销网络;二是产品供给优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出英文导览、多语种服务,提升国际游客体验;三是政策支持,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简化签证流程、优化支付服务,降低国际游客消费门槛。
三、未来趋势:三大维度引领产业变革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
1. 科技深度赋能:从智慧化到元宇宙化
未来五年,安徽省将加速推进文旅数字化进程。一方面,完善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游客行为分析、资源动态调度与应急管理智能化;另一方面,重点开发元宇宙景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打造“数字凌家滩”“云游黄山”等交互式体验项目。此外,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门票销售、非遗数字藏品开发,提升产业透明度与附加值。
2. 文化价值深化:从资源利用到IP运营
安徽省将构建“文化IP集群”,推动徽文化、淮河文化、长江文化系统性开发。例如,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编纂《安徽文库》,打造“徽学研究+文创开发+国际传播”产业链;推进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发红色研学课程与沉浸式剧场,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双赢。
3. 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开发模式协同
在“双碳”目标下,安徽省将生态保护纳入文旅开发核心框架。长江、淮河、新安江等流域推行“生态廊道+旅游公路”建设,限制高耗能项目准入;乡村旅游实施“零碳民宿”标准,推广太阳能供电、雨水回收等技术;景区运营引入碳足迹追踪系统,引导游客参与低碳旅游行动。
安徽省“十五五”文旅规划以“科技+文化”为引擎,通过全域旅游空间重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智慧化服务升级,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随着元宇宙景区、文化IP集群与绿色开发模式的落地,安徽省有望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占据文旅创新制高点,为全国提供“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跨越”的示范样本。
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同时本报告还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